交通工具的发展大幅缩短了出行时间,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使我们不仅能更高效地学习和获取信息,还能以更快的节奏完成工作任务。效率的显著提升减少了工作所占据的时间,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时间变得更有意义。
时间的价值因人而异。本次主题希望从生活的多维视角去思考时间的积淀所留下来的传统与记忆、时间的动态性所带来的崭新体验,以及引领四季更迭与人生轮回的真谛与意义。
今天,在特殊时期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时间环境。通过本次探讨,我们希望从当代的视角审视时间的价值,进一步探寻在这种演变之下,我们的生活方式将如何随之进化。
Somi Sim
在当今世界,想象未来变得愈发困难。1977年,当Sex Pistols在歌词中呐喊“你没有未来”时,愤怒的青年在缺乏出路的社会现实中,以朋克音乐作为抵抗文化的象征团结在一起。
在后期资本主义危机以文化直觉显现的时期,对乌托邦的期待转变为对现实的绝望。从那时起,人类历史里,对“没有未来”的自嘲不断在音乐、电影、小说、艺术,乃至数字大众文化中反复再现。如今,时间的不稳定运作机制,犹如互联网上的梗,以支离破碎的时间碎片,构成了当代文化的重要一环。
2020年初全球大萧条加剧了人们对时间的不安。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使个人与集体的时间陷入停滞与延宕,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因此被无限放大。然而,对未来的威胁与恐惧,并非仅仅来源于突如其来的病毒。自近代以来,时间的运转一直在气候危机、贫富差距扩大、就业不稳定、住房问题、资源消耗等不断加剧的危机中步履维艰。未来学家预测,到2050年,全球气候难民将达两亿,生存环境的恶化程度将是当下的100倍。对地球文明的反乌托邦预测并非全然绝望,相反,它也在促使人类直面问题,推动变革,并探索通向未来的各种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本次展览旨在从当代社会的降低期待值与普遍不安中,回溯人类遗失的未来时光。正如科幻作家William Gibson所言:“所有的未来都是某个人的过去;所有的现在亦是某个人的未来。”对未来的构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某种程度上预言性地依附于人类所经历的过去与现在,以及整个共同体成员的经验。展览标题《Do You Miss the Future?》借用了Mark Fisher在2012年一场访谈的标题,他在访谈中表达了对失落的未来与文化退步的深切忧虑。本次展览通过对当下普遍存在的不安、时空错位以及失败的未来反复回归进行反思,尝试重新构想时间的运作方式。展览旨在通过呈现城市、工业、劳动、自动化、科技、灾难、超物体和近未来时间等领域的设计师、建筑师、视觉艺术家和研究者的作品,面对时间的不确定运作方式的多种应对,探寻新的时间设计可能性。
Somi Sim
Juli Yoon
Pooroni Rhee
Jiu Jang, Daniel Kapelian
Juri Cho
Nicolas Le Moigne
Mateo Kries
Kyungsun Kymn
SungWon Kim
Bora Hong
研讨会是Hyundai Blue Prize Design项目的一部分,汇聚韩国内外知名演讲者与大赛最终入围者,共同探讨设计及设计策展领域的多种议题。
Sangkyu Kim教授曾担任首尔艺术殿堂策展人,策划了《droog design》、《New Vision from Laszlo Moholy-Nagy》、《Futures of the Past》、《Unlock》等展览。以“设计档案研究”获得博士学位,并持续进行设计博物馆和设计档案相关研究。著作有《椅子的再发现》(音)、《设计与道德》(音)等,目前担任首尔科学技术大学设计系教授。
Jooyoung Sohn
Jooyoung Sohn毕业于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工业设计系,在企业积累项目设计实践经验后,进入韩国设计产业研究中心从事设计研究及策划工作。通过英国政府选拔的Chevening Scholarship进入伦敦金斯顿大学,获得了设计史硕士学位和博物馆学博士学位。作为策展人,被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和韩国设计振兴院评选为“次世代设计领袖”(Next Generation Leader)。2012年,被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任命为学艺研究官,目前在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工作。Jooyoung Sohn关注通过设计、艺术、产业、技术、人工智能等多领域合作,探索策展的扩展可能性。
Eric Chen
Eric Chen是活跃于上海的独立策展人、作家,现任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新学院策展实验室的教授兼创始院长。目前,他担任设计迈阿密(美国)与设计迈阿密/巴赛尔(瑞士)的策展总监。此外,他曾在2012年至2019年期间担任香港西九龙文化区即将开馆的M+博物馆的首位设计与建筑团队的首席策展人。在加入M+博物馆之前,曾担任“北京设计周”的创意总监,并为“伦敦设计双年展”、“纽约库柏-休伊特设计三年展”、“韩国光州设计双年展”等项目担任策展顾问。
Marina Otero Verzier
Marina Otero Verzier是一位活跃于鹿特丹的建筑师。她是Design Academy Eindhoven, Social Design硕士项目的负责人,也是荷兰建筑、设计与数字文化研究博物馆Het Nieuwe Instituut(HNI)的研究主任。在HNI,她主导了多个研究项目,包括聚焦于劳动自动化和随之发展的新型建筑“Automated Landscapes”(自动化的风景),以及探索多物种与集体有机体结构和行为模式的“BURN-OUT:Exhaustion on a planetary scale”(精疲力竭:行星规模的耗竭)。此前,她曾担任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8年)荷兰馆《Work, Body, Leisure》(工作、身体、闲暇)的策展人,与After Belonging Agency一起担任2016年“奥斯陆建筑三年展”的首席策展人,以及哥伦比亚大学GSAPP(纽约)Studio-X全球网络项目的总监。
今年Hyundai Blue Prize Design 2021 的主题是“时间的价值”。本次展览由获胜者Somi Sim策划,旨在探讨在想象未来变得愈发困难的当下,我们如何设想30年后的世界。 展览标题“Do You Miss the Future?”借用了文化研究学者Mark Fisher的一次访谈标题,他曾在访谈中表达了对人类失落的未来和文化退步的忧虑。本次展览通过多位设计师、视觉艺术家和研究者的视角,展现了生活在普遍不安中的人类如何审视失落的未来时间。 建筑、平面设计、美术、技术研究、影像、3D动画、游戏、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的参展艺术家们将带领观众思考“世界被设计的方向”、以及“人类与社会被重塑的途径”。观众将通过设计与世界的交汇下,聆听所生成的多重对话,在城市空间、工业与艺术、人类与非人类等多元议题中,体验对未来愿景的探索。 当代设计不仅涵盖日常、艺术和物品的范畴,更延伸至系统、网络、环境以及人与宇宙的领域,不断提出新的思考方式和话语体系。本次展览旨在以更立体的视角审视生活与未来的关系,挑战我们重获未来时间的认知与想象的边界。同时,我们期待本次展览能够成为拓展设计策展的人文社会对话、促进跨学科交流,并与全球紧密沟通的契机。 现代汽车秉持“Progress for Humanity”的品牌愿景,致力于为人们提供“Quality Time”,让每一个瞬间都更加富有意义。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本次展览通过多元的设计想象力,描绘我们失落的未来,并传递时间的价值。我们希望所有观展者能够通过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语言,提前遇见重新诠释的未来时间,从而使即将到来的未来更加充满意义与价值。
第一部分“POST CITY”探讨了城市空间在应对危机时的现状与未来。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通过管道结构作为媒介,连接城市与建筑、工业与设计的边界;Re-tracing Buro探讨大萧条后过渡时期的城市空间;Manuel Rossner以数字空间的扩展体验重新诠释Hyundai Motorstudio Busan的建筑空间;Florian Goldmann研究应对灾难的城市建模与模拟。他们的作品都共同指向城市空间危机与时空错位中重新被需求的场所。 [参展艺术家] 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Re-tracing Buro,Manuel Rossner,Florian Goldmann
第二部分“GHOST WORK & THE HUMAN”探讨了工业现场、劳动与人类之间失落的关系。当技术驱动的生产体系已超越工业范畴,直接影响人类自身时,我们究竟被如何设计?这个部分基于此问题,探索恢复技术、劳动与人类关系的替代性方案.关注数据化世界与非物质劳动之间关系的Julien Previeux和受从蒸汽机所产生的压力与湿气启发的Minsu On的创作深入探讨了工业的展开与人类被设计的状态。在第二部分中,以巨型建筑结构重新呈现的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的管道装置作品,提出了连接人类与工业、个体与社区的建筑实践。 [参展艺术家] Julien Previeux,Minsu On,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
第三部分探讨了打破客体与主体、生命与物质、人类与非人类边界后出现的“HYPER OBJECT”议题。在经历了大萧条、气候危机、生态变化等人类无法控制的全球性危机后,人类被要求超越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实践替代性思维与共生理念。Alex Rickett和John Brumley创造了一个有未知存在出现的未来虚拟购物中心与聊天机器人生态系统;在平面设计领域探索未来视觉可能性的Studio Hik的作品则接近了超连接社会中主客体变化的地形图。此外,Everyday Practice的影像作品在外部空间的创意墙上展出,以全景式景观呈现了在超人类主义世界中,新物种的变种、结合与扩展。 [参展艺术家] Alex Rickett•John Brumley,Studio Hik,Everyday Practice
展览的最后部分“2050”聚焦于近未来的时间,带领观众进入一个虽然近在咫尺但难以想象的未来时刻。Sungseok Ahn在作品中以未来人类的视角,站在现在的时间点,回忆童年时光;Vladan Joler从数字殖民主义的视角批判性地思考未来的新规则、设计、文化和人类;Yeseul Oh·Wooseok Jang从泛滥的非面对面沟通中,探讨排版设计的未来;Ordinary People的作品则通过挖掘逐渐消失的日历图形元素,揭示失落的时间片段,呼吁大家重新具体设计不确定的未来情景。最后,Hyundai Motorstudio Busan的大型窗户上,展示了Drawing Architecture Studio的未来城市绘图与釜山的现有城市景观交织在一起,呈现出通过文化展现的城市愿景及其相互联系性。 [参展艺术家] Sungseok Ahn,Vladan Joler,Yeseul Oh· Wooseok Jang,Ordinary People,Drawing Architecture Studio
[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 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 是由James Shen、He Zhe、Zang Feng于2010年创立的建筑事务所,活跃于北京、深圳和波士顿。该事务所曾入选《Domus》评选的“全球最佳建筑事务所”(2019)以及《Fast Company》评选的“全球十大最具创新力建筑事务所”(2018),曾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哈佛设计研究生院、伦敦设计博物馆等地展出作品。 [Re-tracing Buro] Re-tracing Buro 是由独立策展人Somi Sim和艺术家Julien Coignet共同成立的城市研究团队。该团队于2017年受邀在THAV启动,策划了《Order/Disorder》(2017)、《Against Architecture》(2018)等展览与研究项目,并在首尔和巴黎开展活动,参与了“釜山双年展2020”的讲座项目。 [Manuel Rossner] Manuel Rossner是一位活跃于柏林的艺术家,通过设计数字空间和虚拟世界,探索科技进步对社会与艺术的影响。Manuel Rossner近期参与的项目有与 Highsnobiety 合作的《Augmented Berlin》(2021),还曾在柏林国王画廊(2020)和莱比锡美术馆(2019)举办个展。 [Florian Goldmann] Florian Goldmann 是一位常驻于柏林的艺术家,活跃于视觉艺术、艺术研究和媒体理论领域。主要研究灾难历史和未来叙事如何被视觉化、传达、记忆和预测,特别关注模型及建模过程的作用。曾参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莫斯科双年展”和“中之条艺术双年展”等重要展览。 [Julien Previeux] Julien Previeux 是一位在法国活跃的艺术家和戏剧导演,目前任教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Julien Previeux的创作涉及工作、运营、经济、政治、控制系统、尖端技术和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曾在善宰艺术中心、马赛当代艺术博物馆、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等地举办个展,荣获2014年马塞尔·杜尚奖。 [Minsu Oh] Minsu Oh 的创作涉及多种媒介,关注尖端技术的光鲜表象背后的艰辛劳动、遗失的感知和被遗忘的空间。曾参与的展览包括:《Jeon Taeil Memorial Hall》(2021)、《Naming the Nameless》(首尔市立美术馆Bunker,2021)、《Diplopia》(Arko美术馆,2020)等。 [Studio Hik] Studio Hik 是由Heesun Seo主理的小型平面设计工作室,活跃于首尔和香港,专注于文化艺术产业的设计及展览平面设计。其作品曾在“赫尔辛基双年展”(2021)、《Nonobjective Paranoia》(All Time Space,2018)、《W Show》(SeMA仓库,2017)及《Typojanch〉(2017)等展览中展出。 [Alex Rickett, John Brumley] Alex Rickett与John Brumley既是艺术家也是研究者,他们专注于代码、游戏、装置及软件创作,构建另类网络社区,并挖掘逐渐消逝的数字文化。Alex Rickett与John Brumley均获得UCLA媒体艺术硕士学位,作品曾在哈默美术馆、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及多个艺术家运营空间与独立空间展出。 [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是由Joonho Kwon、Kyungchul Kim、Eojin Kim共同运营的平面设计工作室,致力于思考当代设计的角色,探索超越二维的多样化设计方法。他们曾作为艺术家及平面设计师参与了《ON/OFF》(釜山市立美术馆,2021)、《Korea: Cubically Imagine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2021)等多个展览。 [Sungseok Ahn] Sungseok Ahn的作品主题聚焦于自身所处的世代、时代、国家及体系等的历史记录、现实处境与个人经验的交汇点。曾参与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市立美术馆、广岛现代美术馆等展馆的多场展览,在BMW Photo Space(2021)、One and J+1(2018)等平台举办了个展。 [Yeseul Oh, Wooseok Jang] 前端工程师Yeseul Oh与平面/字体设计师Wooseok Jang自2013年起以多种方式展开合作。他们最初以网页为主要创作媒介,近期他们更加主动寻求跨领域合作,结合彼此的兴趣与能力进行项目创作。 [Vladan Joler] Vladan Joler是SHARE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同时在诺维萨德大学艺术学院担任教授。他以跨学科方法研究并可视化与技术及社会相关的主题,如算法透明性、数字劳动剥削及不可见的基础设施等。其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Ordinary People] Ordinary People是一家专注品牌策略与艺术指导的设计工作室。自2006年成立以来,参与了文化艺术领域及企业的多种项目,探索结合当代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视觉语言,通过多元化实验设计全新的沟通方式。 [Drawing Architecture Studio] Drawing Architecture Studio由建筑师Han Li与设计师Yan Hu于2013年在北京创立,曾参与“芝加哥建筑双年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等展览,并有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